告别2022,回望中国电影这三年(4)
主创粉丝效应之所以在短线宣发中表现突出,主要是由于青年影人的粉丝会提前关注到待映作品,在前期想看、预售方面发挥强大助力。当然相对的,强粉丝属性电影也容易带有负面色彩,因为会对普通观众带来一定干扰性。
不过,这种阶段性的“干扰”能够被高品质影片轻松化解。例如《人生大事》,早期点映阶段主力用户为主演朱一龙的粉丝,但随着口碑发酵、票房攀升,大量普通观众相继入场,粉丝占比随之下降。
总的来说,在部分短线宣发项目中,粉丝群体还是能够在上映前期和初期发挥不小积极作用的。
类型洗牌,观众迁移
随着市场一同在更迭的,还有观众喜好。
2017年,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在中国引发观影热潮,凭借口碑爆发一路逆袭斩获12.99亿元票房。基于观众对该类型电影的喜爱,最近六年间,市场上类型标签中含有“剧情”的电影票房占比明显走高、家庭题材更是迅速提升。
然而另一维度来看,《摔跤吧!爸爸》虽促成了国内剧情片爆发,其所属的小语种电影却在疫情后遇冷。这不仅是引进电影数量缩减的缘故,因为疫情造成的宣发收紧,让观众群体过窄的小语种电影更难激活目标受众,只有受众群体相对更广、黏性较强的日语电影成为了为数不多的例外。
同样进入下跌曲线的还有分账大片。
首先,对于年轻人吸引力较强的超级英雄电影的缺失,导致了分账大片受众群体未能继续拓宽。近三年的分账电影,对观影主力年轻观众吸引力明显下降,进而导致了观影决策后置的普遍现象;
其次,由于不少分账电影上线流媒体以及引进时间差的问题,在内地市场出现了盗版先行的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院线观众的流失;
最后一点,就是好莱坞大片IP本身的老化造成观众期待值的下降,这在《侏罗纪世界》《神奇动物》《阿凡达》系列身上都得到了体现。不过这显然不是全部的影响因素,像低于预期的年末大片《阿凡达2》,除两部影片间隔太久导致IP老化之外,疫情影响、票价高溢价以及内容品质不足也都是票房表现的影响项。
从这三年的市场变化来看,中国观众似乎更精明、更冷静了。
从前观众可以随时随地为一部看起来不错的电影买账,疫情后,却需要热门档期、爆款电影、系列电影、粉丝电影等等必要条件来激活观众的观影热情。
(责任编辑:admin)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