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2022,回望中国电影这三年(2)
电影市场度过了特殊的三年。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行业措手不及,在2020年的178天影院停业期结束后,电影行业开始了漫长的复工复产。
根据猫眼研究院发布的《2022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洞察》梳理的数据,在2020年至2021年中,中国电影市场复苏趋势相对稳健。直至2021年暑期档起,疫情影响的加剧导致了全国影院大面积停业,打乱了复苏进程,也让“不确定性”逐渐成为了行业内外的新关键词。这种情况,在2022年达到“极值”。
说到冲击,首当其冲的就是下游影院端。
2020-2022年,全国影院总数虽增长放缓,但仍保持了每年正增加,稳坐世界第一位置。但相对的,这三年间的平均场次却只有2017年至2019年均值的84%,可以直观看出疫情导致的间断性经营影响。
具体来看,全国影院2022年全年有46天营业率不足50%,三分之一的影院年票房不足百万;年票房500万以下“中腰部”影城成为票房贡献主力,而3000万以上头部影城出现缺失。
在场均人次大幅下降的背景下,即使平均票价提升了5元之多,仍不足以弥补客流缺口。
根源问题在于行业减产。
事实上,受到疫情严重影响的并不只是行业下游影院,上游内容生产环节也受到了不小波及。
据公开数据,2020年-2021年的故事片备案数量由2017-2019年的3000部左右下滑至2500部左右,而在2022年的已公开的8个月的备案数据中,相较疫情前两年又下滑了30%。
备案项目数量下跌也加剧了新片上映数量缩减,疫情后三年上映新片平均值仅有17-19年的74%。而最终投射到市场上,就是愈发显著的新片断供和观众离场,上游源头受损,才是近三年大盘票房流失的内因所在。
不过,在行业供给总数下降的情况下,行业中也有一些积极的变化。
从20年复苏第一枪《八佰》,到21年《唐探3》《你好,李焕英》《长津湖》,再到22年的《水门桥》《独行月球》,疫情三年,国产头部大片优势尽显。作为支撑大盘的中坚力量,三年来头部影片供应充足,平均质量也处于稳步上涨态势。
(责任编辑:admin)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