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或许是上海美影厂归来的最好时候(4)
在文化上失去绝对话语权、外来作品审美的侵袭,让传统美学主导的动画创作发生转向。
1999年,上美影首部登陆院线的长片《宝莲灯》,拿下2400万元票房,仅次于当年的《不见不散》。这部电影在制作思路上有明显的“和国际接轨”,邀请大牌姜文、陈佩斯等配音,刘欢、张信哲、李玟三地歌手献唱,宣传打得轰轰烈烈。
但这部很多人的童年回忆,如今在豆瓣评分是8.1分,而最受质疑的就是从人物造型到主题的“国际化”,而这未尝不是迎合市场的无奈。须知《宝莲灯》的导演常光希,是参与过《大闹天宫》的老动画人,此次《中国奇谭》顾问中位列第一。
许多人回顾上美影在《宝莲灯》以后的沉默,通常会认为是一种变革期的阵痛,以及面对市场化的无奈。实际上,更致命的或许是,当年让上美影走向世界的美学和创作,对其价值的认同正在失去国内的根基。
而《中国奇谭》的回归契机,恰恰是这种内容的价值重新被认可。在这背后,有对千篇一律内容的审美疲劳,也有文化自信带来的风格化新需求。
风格化,国创动漫新风口
就在《中国奇谭》成为一匹黑马的同时,备受期待的“白马”动画《三体》陷入重重争议。从首日播放量破亿、豆瓣开分8.7分,到如今豆瓣分被11万人评出4.8分,这部历时五年打造的作品,给《三体》IP系列作品开了一发当头哑炮。
问题依然是国创动漫的那些老问题,建模生硬缺乏辨识度,CG细节严重缺失,甚至粗糙到出现了罗辑四节指节这种问题。虽然从运镜和工业设计等方面明显用了心,但对比用户的期待显然是远远达不到的。
这些问题其实并不少见,在目前各个平台,IP开发内容基本是用CG制作3D动画,无论人物建模还是动作设计,从辨识度到精品化程度,几乎每部作品都经历过类似的吐槽。只是《三体》因为IP影响力太大,把问题摊在了桌面上。
如今国产动漫产业已经达到了年产数百部的程度,而这种增长速度带来的,是市场逐渐成熟以后对内容的高要求。
《中国奇谭》的成功也是以此为背景的。过去这些年,除了《大圣归来》和《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爆款电影,也不乏一些线上作品成为动画迷口中的神作,如《罗小黑战记》《非人哉》《你看起来很好吃》以及有不少中国元素的《魁拔》等。
这些作品的共性就在于相对风格化、而非流水线风格的创作,所以得到了动漫爱好者的欢迎。近两年,已经有一些长篇作品表现出了中式风格化的特征,包括《一人之下》《镖人》《眷思量》等,硬派武侠动漫《镖人》在日本带来的反响让NHK报道了三次。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