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张伟:我想过死,但放弃理想后,活得轻松多了(2)
即便这些歌放在今天,人们仍旧很难想象,这是一个未成年人向当下世界发出的嘶吼。
知名音乐制作人、麦田音乐老板宋柯回忆大张伟时连续用了四个“很”字:“词曲很真诚,很抓人,很澎湃,很具有躁动的力量。”
忙蜂酒吧一战,让大张伟在地下摇滚圈出了名。大张伟也从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力量。
他将自己所有的精力投入到了摇滚乐的创作中。为了打磨一首好歌,他跑遍整个北京城找一盘磁带听旋律。
他一个月听不低于1000首新歌,挨个分析编曲和歌词。他会熟练地记得每一首歌的爆点,研究别人歌曲中的旋律和歌词,找出那些真正打动人的地方。
高密度的创作环境下,他短时间内写出了将近20首歌。
次年,大张伟带领“花儿乐队”,以中国第一支未成年人乐队身份出道。他们的歌曲《放学啦》被选进《中国火III》专辑,和张楚、窦唯并列。他们的第一张专辑《幸福的旁边》卖了超过五十万张。
爆红音乐圈之后,他们出现在《花花公子》杂志国际中文版中。两年后是《时代》周刊的长篇报道。
他们的出现让那些在青春期彷徨、惆怅的孩子找到了自己的代言人,他们疯狂追逐花儿乐队的每一首歌,每一张专辑。
同时,花儿乐队的出现也给后辈音乐人带来了希望。
在《乐队的夏天》第一期拿下第一名的旅行团乐队,就曾直接表示,当时的大张伟给了他们最初玩音乐的动力。
暴增的唱片发行量,水涨船高的出场费,花儿乐队成为当时所有摇滚乐迷心中冉冉升起的未来新星,被送上了神坛。
这个未成年人成了中国第三代摇滚乐的领军人物。
但可悲的是,命运的无常在于,经历爆红之后,大张伟并没有意识到那些他曾经信仰的东西,会在自己尚未成年的年纪里,迅速崩塌。
进入21世纪之后,在流行音乐和网络神曲的冲击下,中国摇滚乐逐渐走向了下坡路。
魔岩三杰在红磡之后的10年里彻底走向衰败。即便贵如教父“崔健”,也只是被定格在历史的功勋薄上,无人问津。
大张伟在圈内放眼望去,中国摇滚只剩几个30多岁的人还在硬撑。
更让大张伟痛苦的是,他逐渐发现那些曾经追随他们的孩子,并不是真正热爱摇滚。
演出过程中,他多次发现蹲在前排的孩子听到他们音乐之后,捂住了耳朵,用一种奇怪的眼神看着台上的花儿。
他将其形容为:“那眼神就跟看台上是一沾了尿的裤衩似的。”
苦苦思索之后,他告诉自己和乐队成员:“摇滚最重要的三件事:反抗、愤怒、思考,我们这儿长不出来这个。”
他一口咬定,如果一直陷在摇滚里,未来只有三条路:自杀、疯了、转行。他一眼能看到路的尽头是什么。
那之后,他开始寻求乐队在商业上的变化。他不再愿意嘶吼和呐喊内心的想法,相反则缩紧了一个舒服的外壳下,和生活和解。
褪去当年的青涩,这个屠龙少年,仿佛在想通了的那一刻,变成了龙。
他离开了曾经发掘他的唱片公司,顶着“朋克乐队”的头衔,他意识到自己只不过是小众领域的佼佼者,他想要的是红,被所有人喜欢,还要听见“钱声”。
他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听了不下5G的音乐,上万首流行音乐歌曲,苦苦劝说乐队成员:“你们不是想买宝马吗?唱了《嘻唰唰》就能买了。”
如他所愿,这首歌新晋网络神曲,让他赚到了人生前20年的总和。也让他从愤怒的摇滚歌手,转变成了流行艺人。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