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集公司的2022:洗牌、求生、新逻辑(4)
剧集生意加速迈入To C时代
而相较前两类公司,大部分剧集公司的现状是很难接到平台的定制项目,甚至许多过会未开拍的项目,据悉也在去年底以来被大范围清退。对于这些公司而言,分账将是平台降低成本风险后留给他们的主要出路。
能否适应这样新的行业逻辑,是考验剧集公司的关口。第一关其实是思维的转型,在今年的 “金剧奖”上,快手短剧业务负责人于轲就曾提到,很多传统影视转型的从业者会问“平台想要什么内容”,而在他看来“你不需要搞定平台,你需要搞定的是用户”。
相较于过去的To B生态,行业的To C转折来得又快又急。能否准确找到受众,并通过内容实现高效触达,正在成为行业公司的生存线。
比如耐飞影视今年就输出了优酷分账7075万的《我叫赵甲第》,打开了男频分账剧市场,以及另一部评价不错的《东北插班生》;还有发力悬疑的《拆案》系列,出品公司给我制作的三部戏加起来总分账破亿。
而除了调整思路,行业公司也需要重新梳理经营模式,分账剧将不再有平台的前期付款,公司收益未知的情况下也很难贷款,前期承担的成本风险要更大;而从前期的演员班底搭建到后期的宣传,自负盈亏的行业公司也将选择更具性价比的方案。
可以看到,除了此前多年发力网络电影和分账剧的公司,已经有一批新的公司生存下来开始建立品牌。包括在短剧领域,如创壹科技、无糖文化、银色大地等一批机构厂牌也在建立起影响力。
越来越多的头部制作公司也在进入分账领域,开始实现多条腿走路。比如酷鲸影视作为自由酷鲸发力分账剧的主力,《一闪一闪亮星星》和《少主且慢行》系列拿下了1.8亿分账;长信传媒的短剧《女神酒店》,在抖音一个月拿下1.5亿播放量。
而无论是已经转向分账的公司,还是仍然能在自制、定制生意里分一杯羹的头部玩家,都还不到松一口气的时候。
今年的转折之后,行业公司之间的竞争和洗牌大概率还将持续,在未来三到五年,仍然需要为了生存而努力。而核心的生存逻辑,就是在整体To C化的行业新逻辑中,保持足够的市场敏感性和内容进取心。
备用号↓↓↓
(责任编辑:admin)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