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行动》人物剧情与真实扫毒最全对比丨独家采访(2)
现实:“卧底”一直是警匪剧尤其是缉毒题材中常见的人物设置,陈育新透露,他在采风中从警方得到的信息却是,在现实中警方基本不用卧底,用了会带来很多负面的问题,生命安全没法保障。其次,毒贩加入团伙都是要吸毒的,不吸就会引起怀疑。
剧中赵嘉良是个线人,不是卧底。线人跟卧底是两个概念,卧底特指的是警察,而线人则不是警方编制,警方要破案打不进敌人内部去,就收买敌方阵营里内部消息比较多的人提供情报,这是线人。如果把赵嘉良写成卧底,就意味着他是警察身份,想混进毒贩团伙里想取得他们得信任需要干很多坏事,也会有损这个人形象,会越很多红线。
村民群众:水伯(钱波饰)
剧中:水伯是最底层的一个“瘾君子”。在吸毒前有着体面的工作,受人尊敬,为了拯救自己的儿子而染上毒品,后从人民教师,沦落为蓬头垢面的拾荒人。
现实:水伯是虚构出来的人物,写他从体面的教师到被毒品摧毁成一个拾荒者,反差比较大,从人物的个性上会写得比较极致。陈育新说,在现实中,当年制毒村制毒范围非常广,因为吸毒家破人亡的村民比这惊心动魄的更多。
02
剧情篇
案情
剧中:48集的电视文本,以缉毒警李飞和其养父李维民的缉毒行动为双线索,大半部剧情,都在讲述侦破、锁定塔寨村制贩毒证据的过程。
现实:“ 雷霆扫毒1229”整个逮捕过程耗时12个小时,广东省公安厅为此专门成立了专案小组,由省禁毒局副局长带队,在缉毒地区驻扎将近两年,借调缉毒地区以外的警力展开调查,才有了最终广东省史上规模最庞大的一次多警种配合,海陆空联合的缉捕行动。
新闻报道出来的这个案件具体参与的人数将近3000多人,实际上人数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警员内讧
剧中:全剧开场,李飞的搭档宋杨被毒贩杀死后,李飞被诬陷杀害同事;李飞怀疑顶头上司蔡永强,拼命寻找证据;“ 破冰行动”未动用东山地区的警力,而且要求参与者对行动严格保密;调查组组长李维民和东山缉毒大队队长蔡永强、爱徒马云波互相试探,还假装被双规……
现实:陈育新说,他当初剧本写出来的时候,公安部看了前几集,就说剧中警察简直都是生活在黑暗里。当时的缉毒地区,警员之间相互猜疑,基层干警被诬陷的情况普遍存在。当地警方特别是普通基层干警,被渗透的形势相当严峻。
同时,没有被腐化的那些警员,又确实难以分清敌我,无从判断身边的战友、亲戚和同学,哪些人参没参与制毒、贩毒,或为贩毒势力掩盖罪行。剧中,蔡永强说,至少他可以保证禁毒大队每个人是优秀的。作为事实来说,当地有相当多警察被拉下水,光是禁毒大队就有不少。这让缉毒变得更复杂。
行贿
剧中:毒贩林胜文在被审讯时公然向警察行贿,宣扬“你们领导拿了300万”。
现实:在新闻报道里曾经这样描述过当时的情况,曾有公务人员向被抓住的毒贩提出条件:给600万放人。毒贩还了个价,最终双方在500万元“ 成交”。毒贩带着剩下的2020万元和1千克麻黄素从检查站全身而退。
宗族
剧中:剧里描述当地盘根错节的宗族关系是,“生在东山这个地方,往上数三辈,与谁都是亲戚朋友”。警员蔡军的岳父就是塔寨村三房的房头。对于塔寨村和村委会主任林耀东的违法行为,他虽然略有所知,但再三提醒岳父不要为了死去的儿子复仇而对抗林耀东,不要联络李飞。
他对同学李飞的定义是“他就是个瘟神,要不是他,东山闹不出这么多乱子来……这种环境下,装傻充愣随大流才能自保。”剧中,林耀东和其他两房的房头一起在祠堂处理被警察抓住证据的林胜文时,一句“国有国法,族有族规”,就让嚣张的林胜文无话可说,并让林胜文的哥哥任由弟弟被勒死。
现实:这些情节展现的就是当时真实案例村子中根深蒂固、极尽扭曲的家族血脉之情,规矩分明,无人可以反抗。由于宗族之间千丝万缕的牵扯,占据当地公安系统大比例警力的本地警察,背后牵连的是一个庞杂的人际关系网络,警察与毒贩,可能就隔着一层姻亲。本身涉毒地区这个地方不大,又穷,当时的党政机关,公安系统、公检法系统里的公务员基本都是本地人,一般警校毕业的外地人也不愿意分到那边去。所以基本都是本地官员和公务员。有些有良心的官员,虽然不同流合污,但也不会制止,睁只眼闭只眼就行了。
案发地
剧中:剧中塔寨这个村,外人是进不去的,路口有马仔盯着,还会尾随进村。陈珂和李飞几次进村时都遭遇阻挠。警察的手机中被植入监听软件。赵嘉良来交易时入住的酒店各个角落遍布监控,一举一动被林耀东尽收眼底。
现实:实际情况中,村子的各个重要关卡都有马仔监控。村子不是每天都制毒,原料运进来以后会集中制一段时间,再把货运走。制毒的过程中戒备森严,一般人根本进不去,当地所有禁毒大队的人员他们都掌握得清清楚楚,一举一动都被他们掌控,如果他们对你不信任的话,你出来都有人跟踪你。
暗线保护
剧中:刑警大队长陈光荣多次为林耀东提供警方情报,并且亲自动手去暗杀知情人士。他的哥哥东山市市长陈文泽多次与林耀东会面,听其调遣,打探消息甚至动用权力阻挠侦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