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娱乐最前沿,一个专注明星八卦的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明星动态 > 正文

欧洲大陆与英国:分久未必合,合久一定脱(2)

时间:2019-04-13 00:59 来源: 作者: 阅读:

因为本来是诺曼底公国的公爵做了英格兰国王,所以英格兰在欧洲大陆本来是有不少领土的。结果经过一百年,不但没有达到目的占领法国,反而偷鸡不着蚀把米,基本丧失了在欧洲大陆的原有领地。法国的圣女贞德在这场百年之战中被封神,而法国人也笑到了最后。

欧洲大陆与英国:分久未必合,合久一定脱

等到1453年双方终于停战,意大利的文艺复兴都已经开始、再过几十年哥伦布都要出海了。打了一百多年,最后一无所获,给英格兰最深切的教训就是:要以小岛为根据地往欧洲大陆扩张,难度堪比蛇吞象。

从此英格兰开始走上“大陆均势”的政策之路:不再寄望于征服欧洲大陆,而是在积极介入欧陆事务的同时保持欧洲大陆的均势,不让一个强大的外敌构成威胁。简单地说就是合纵连横:对面大陆上谁最得意,就联合其他国家削他。

另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战略:把目光更多投向欧洲大陆之外,投向全球的星辰大海。

而海上也不乏竞争对手。当时的世界第一海权强国,当属从美洲抢够了黄金白银的西班牙。万历十五年刚刚过完的公元1588年,西班牙派出150艘船组成的“无敌舰队”出征英格兰,意欲将潜在的海上劲敌扼杀在摇篮里。

欧洲大陆与英国:分久未必合,合久一定脱

结果犹如赤壁之战的翻版,志得意满的西班牙舰队在英吉利海峡大败而归,不但没有击沉英格兰一艘军舰,反而损失了一百艘以上的军舰,一蹶不振再也无法在海上跟英国竞争。

人类的大航海时代开启之际,英国海军抢占到的是千载难逢的先机,从此开始在美洲、非洲、亚洲四处开拓殖民地。一个小岛无法吞并欧洲大陆,却开始借海路之便扩张至整个地球。

4

1644年,崇祯在故宫后的煤山把头伸进了上吊的绳套。五年之后,英格兰查理一世被送上了断头台。崇祯是最后一名为社稷而死的中国君王,查理一世却是第一名也是唯一一名以国君身份被处死的英格兰国王。他的死成为了中学历史教科书世界史的开篇,却没有阻碍英格兰的前进。

欧洲大陆与英国:分久未必合,合久一定脱

1689年,韦小宝韦爵爷在欧亚大陆另一端跟罗刹国签《尼布楚》条约时,荷兰的威廉亲王凭借不流血的“光荣革命”,成为了英格兰国王。谁做国王其实都一样,都要对外扩张。扩张的主要障碍并不来自于世界各地尚未开化的原住民,而来自于同样贪婪的竞争对手,比如老朋友法国。

宗教革命之后英国支持新教,而法国仍以天主教为主。英法之间的对立从宗教领域扩大到经贸领域,为了争夺北美和亚洲的控制权而开战。从1689年到1815年,中国处于康雍乾盛世之际,英法却咬牙切齿地进行着第二次百年战争。英国的国旗米字旗、国歌《天佑吾王》和单词“爱国主义”(patriotism),全是在这一百年里出现的。

尤其是1756年开始的“七年战争”,堪称世界大战的彩排,世界上的主要强国统统有份。英国成为了这场战争的最大赢家,法国被迫把整个加拿大割让给英国,并退出在印度的争夺。只是因为战争耗资巨大,英国也把军火费转嫁到了北美十三个殖民地头上,导致殖民地人民心怀不满,最终1776年在乔治·华盛顿的带领下发动独立战争,要建立美利坚合众国。

欧洲大陆与英国:分久未必合,合久一定脱

心有不甘的法国立刻与美国结盟,全心全意破坏英国在北美的一支独大——最终也成功帮助美国建国,把英国在北美的势力连根拔尽。可以说没有法国对英国的釜底抽薪,绝对没有美国的诞生。然而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法国支持美国自由独立,不但间接动摇了自己的专制皇权,而且因战争导致的债务危机直接给法国的财政挖了一个大坑,终于在1792年爆发了法国大革命。

这一时期英国的敌人,主要就是海峡对面的法国;而法国的敌人,除了英国还有荷兰、奥地利和普鲁士一堆陆上近邻。英国直接与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结盟,把法国至于腹背受敌的境地。然而万万没想到,法国出了个拿破仑。

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这个人类历史上名列前茅的军事天才,把欧洲各国组织起来的反法同盟打得落花流水、割地求和。虽然英国积极参与并且踊跃参战,但要不是拿破仑头脑发热去攻打天寒地冻的俄国,可能也起不了什么关键作用。只是在决定拿破仑一生成败的1815年滑铁卢战役中,威灵顿公爵率领的英军确确实实是最终取胜的关键因素。

在解决拿破仑之后,英国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帝国。此时的英国不但是立宪制和议会民主制的发源地,更是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工业革命的国家。不列颠岛上的大英帝国控制了世界上22%的土地和20%的人口,殖民地覆盖了地球上的大部分经度,无论何时太阳都会照耀在英属领土上,所以得名——

欧洲大陆与英国:分久未必合,合久一定脱

日不落帝国。

5

一直以来,英国在欧洲大陆的主要威胁都来自法国,但自从法国无力争第一之后,英国也乐于做一点平衡格局、抑强扶弱的慈善。1853年,英国联合法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击败了意欲东扩的俄国。1860年,英法联军不但烧掉了北京的圆明园,还直接导致慈禧垂帘听政,之后更暗中帮助清政府彻底灭掉了太平天国。

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的李鸿章正拆东补西、疲于奔命之际,普鲁士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却通过普法战争造就了新兴的欧陆强国德国。德国因为抢殖民地参与得晚,于是在英法的原有势力范围内拼命扩张,这让一贯秉持“大陆均势”的英国嗅到了新的危险味道。本着联弱抑强的基本国策,英国开始联法抗德。

1904年,英法在全球殖民地分割的问题上最终达成一致,形成协约联手对抗德国的崛起。十几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法俄虽然最终战胜了德国,但也是惨胜,反而让最后参战的美国捞足了便宜。

战后英法主导的巴黎和会,在亚洲事务上要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利划给日本,直接导致了五四运动以及后来一系列党派的产生。在欧洲事务上,英国不愿法国一家独大,反对过分削弱德国。于是得到了喘息机会又愤愤不平的德国,发现了一个名叫希特勒的青年。

欧洲大陆与英国:分久未必合,合久一定脱

巴黎和会结束时早有有人预言,它不是一次战争的结束,只是另一场战争的萌芽。之后英国为确保在欧洲的利益,百般纵容德国发展军备和纳粹上台,一心想让德国去跟苏联拼。英国首相张伯伦不是蠢人,他对纳粹的绥靖政策,不过是一切为了英国国家利益的最佳选择。

然而英国最终搬起的石头砸了自己的脚。1939年二战爆发,希特勒没有像英国期待的那样举兵东进,反而朝英法联军潮水般猛扑过来。四十万英法联军被困在了法国的敦刻尔克,离英国只有几十公里的地方。

如果希特勒贪功冒进一点,这四十万人不是被歼就是被俘,二战基本可以尘埃落定了。但就在德军装甲师势如破竹之际,最高统帅希特勒忽然如两千年前的卡里古拉附体,下令德军停止攻击、待命两天。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