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之后,当然还有中国(2)
由于始终对手握兵权的将领疑心不去、决不放权,使得宋朝虽然歌舞升平,但在抵抗外敌时却始终是一副挨打相,远远不能跟强汉和盛唐相比。契丹打来,签订澶渊之盟,燕云十六州始终无法收回;女真打来,首都汴梁就此终结,徽宗钦宗客死北方;等到蒙古再起,南宋就算再坚持,也是难挽大厦于既倒了。
写《如果这是宋史》的作者高天流云感慨道,“武人亡国,民族血气不衰,国内互斫,终究能产生一代雄主;文人亡国,就如赵宋一般,民族气节丧尽,再无尚武之风。”
既然明知要亡,那抵抗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当时已经有人作出了回答,他是文天祥。
5
1210年,诗人陆游写了他人生的最后一首诗《示儿》,后来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末尾两句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此时成吉思汗刚刚即位四年,还没有来得及对金国和西夏动兵。南宋的最大敌人仍然是貌似强大的金国,所以临安对于蒙古的崛起甚至心中暗喜,以为自己多了一个强援。
陆游逝世七十年后,后人拜祭他时告诉他的不是王师尽复旧地,而是锦绣河山完全落入异族之手。陆游泉下有知,当作何感想?
被俘而困于元军战舰之上的文天祥,在目睹了崖山之战、南宋终结之后被押送到大都。元朝宰相孛罗冷笑着质问他的不降:“既知其不可,又何必为之?”既然最终结果是徒劳无功,你所做一切不是白费功夫?
文天祥慨然答道:“立君以存社稷,存一日则尽一日臣子之责,何言成功?吾已尽心尽力,国亡,乃天命也。”
满怀期待的陆游、志得意满的孛罗和慨然就义的文天祥,当然都不会知道蒙古军兴也勃焉亡也忽焉,如今已在历史长河中湮没难寻了;而华夏族至今仍然在世界上屹立于东方,跟新兴的强劲民族齐头并进。
中华绵延数千年,改朝换代物换星移早已见惯,但永远不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奋斗者。只要华夏民族的血气不灭,即便崖山之后,也终有复兴的一日。
大宋有亡日,中国无尽时。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