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娱乐最前沿,一个专注明星八卦的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社会头条 > 正文

北京首次开展鸳鸯科学调查 五环内共发现547只鸳鸯(2)

时间:2019-03-05 03:27 来源: 作者: 阅读:

  “明天还得更早到,怎么也得6点20……”没能捕捉到鸳鸯入水的瞬间,耿栋心有不甘。除了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志愿者这一身份外,耿栋还是自然纪录片导演、摄影师。2月21日早晨6点40,天色蒙蒙亮,户外零下5度,耿栋背着10多公斤重的摄像器材来到玉渊潭公园的樱花湖,一群鸳鸯正在水面上享用早餐,耿栋将摄影机支在低矮的三脚架上,尽可能贴近湖面,力求接近鸳鸯的视点,50-1000mm的变焦镜头可以尽情捕捉鸳鸯的特写画面。这些影像素材将为鸳鸯的研究与保护提供支持。

  雄性鸳鸯毛色明艳,喙为鲜红色,黑眼周围呈乳白色,额部和头顶中央为带有金属光泽的翠绿色,最具特色的是背部橘红色的帆状飞羽。雌性鸳鸯则低调内敛,通体呈暗褐色。到了早8点,饭饱肚圆的小家伙们陆续飞离樱花湖。几位摄影师久久不愿离去,交流着鸳鸯出没、繁殖的信息。耿栋告诉北青报记者,除了刚刚结束的“早场”,下午四点至五点间,还会有鸳鸯现身樱花湖。

  坐在椅凳上、趴在地上、在栏杆上架炮…… 和观众稀少的“早场”不同,当天下午3点,樱花湖边聚集了上百名摄影爱好者,不少人机警地望向空中,等待抓拍鸳鸯入水的决定性瞬间。4点整,6只鸳鸯准时从天而降、斜向俯冲至湖面,瞬间激起漂亮的水花,咔嚓咔嚓的快门声顿时此起彼伏。在随后的20分钟内,鸳鸯三五只一组陆续在湖面降落,集结成群约有200只,开始享用游人的投喂。鸳鸯属雁形目鸭科,中型树栖水禽,杂食性动物,食物包括水生植物、无脊椎动物、小鱼甚至坚果。经人类投喂,馒头、猫粮也被纳入其食谱。

  耿栋介绍说,鸳鸯不仅颜值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底蕴深厚,而且非常接近百姓生活,人们在公园晨练、散步时都可能和鸳鸯相遇。但对于这个常见物种,人类对它究竟了解多少?至少他在参与鸳鸯调查中发现很多疑问。这未知的一切让耿栋着迷。

  玉渊潭公园的鸳鸯从哪里来?又飞到哪里去?离开玉渊潭后它们藏在哪里栖息?有人说它们从北海公园来、也有人说它们平时藏在钓鱼台……但都缺乏证据,还有待科学研究破解答案。耿栋说,科研人员曾通过GPS定位,发现一只鸳鸯从北京飞到了广西桂林,遗憾之后失去了信号。接下来的研究,中心计划使用GPS追踪北京鸳鸯的活动范围。

  此外,城里人该如何与野生动物相处?有市民在公园里对鸳鸯进行投喂,引发了耿栋的思考。他认为,老百姓的热情无法阻挡,但该不该投喂?哪些食物不能投喂?投喂的度该如何把握?只有通过科学调查,才能找出有效办法。

  在参与调查过程中,耿栋发现国内尚无针对城市野生动物的研究论文。而这次调查应该是一次探索,破解野生鸳鸯是如何适应城市生活的。

  文/本报记者 崔毅飞

  延伸

  栖息地需重点保护 本市将加强立法

  保护鸳鸯等野生动植物,最好的方式就是保护它们的栖息地。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森林生态学和森林培育学博士生导师罗菊春教授告诉北青报记者,鸳鸯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平时在水边的树洞、灌木里繁殖栖息,因为树洞和灌木丛相对隐蔽,不易被打扰,有的树洞1-2米深。而他在调研中发现,北京一些郊区河道边的树木被砍掉、灌木被清理,鸳鸯的繁殖地、栖息地遭到破坏。“保护野生鸳鸯不是不打就行了,还要保护好它们的栖息地,重点是河湖周边的大树、古树、灌木丛”。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针对鸳鸯种群缺少适合巢址的问题,紫竹院、动物园等鸳鸯栖息地开始悬挂人工巢箱。动物园曾悬挂了11个人工巢箱,其中有8个巢箱被鸳鸯利用,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树洞匮乏的状况。

  此外,结合修订《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市园林等相关部门正在进行前期调研,争取在《实施办法》修订过程中将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作为立法的重要内容,为对干扰或者破坏野生动物栖息的各类行为进行执法提供法律依据。

  栖息地保护面临的另一大难题,是频繁的人类活动干扰。市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城区重要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主要在各大公园,这些公园又承载着市民休闲娱乐的功能。市民希望公园拿出更多的空间,供大家唱歌、跳舞、锻炼身体,这和动植物的栖息地保护是存在一定矛盾的,希望这项工作能够得到更多市民的理解和支持。

  文/本报记者 崔毅飞 王斌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崔毅飞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