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娱乐最前沿,一个专注明星八卦的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社会头条 > 正文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计秋枫去世 临终致谢信刷屏

时间:2019-01-06 08:59 来源: 作者: 阅读: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计秋枫去世,临终致谢信刷屏网络

  “恳请大笑三声,送我上路”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计秋枫去世 临终致谢信刷屏

计秋枫。图/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官方微博

  姓名:计秋枫

  性别:男

  终年:55岁

  去世时间:

  2018年12月20日

  去世原因:因病

  生前身份:南京大学图书馆原馆长、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恳请大笑三声,送我上路”,计秋枫给这个世界留下了自己最后的幽默。2018年12月20日,这位刚过完自己55岁生日的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平静地离开了。

  去年12月22日,南京的冬天,下起了雨。清晨六点半,天还黑着,送别他的亲友、同事、学生便在南京大学鼓楼和仙林校区两个停车点,撑着伞排队上车,许多老先生也冒雨送行。

  追悼会上,妻子代读了计秋枫写给亲友的致谢信,他把豁达写进了每一个字符:“尊敬的朋友们,计秋枫现在恳请大笑三声,送我上路!”

  这几天,致谢信全网刷屏,算是对计秋枫的另一种悼念。这也是计秋枫许多亲友始料未及的。在他们眼里,计秋枫是一个特别不愿意麻烦别人的人,“惊扰了太多人,许是他不愿看到的。”

  抢救后趁着清醒签眼角膜捐赠书

  “如果一定要比成就,那我倒愿意与秦始皇、李世民相比,因为秦始皇49岁就挂了、李世民51岁也就finish了,而我居然比他们多活了若干年。呵呵。”乐观、豁达,是很多人眼中的计秋枫,病危之际,他在手机上敲下了这封致谢信。

  “到了那边,立刻去找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恭候着我这边的知己好友过来。以掼蛋(打牌)为主,辅之以谈经论道。”

  计秋枫的学生陈文鑫记得去年12月初与导师的最后一面。“他人仍旧很乐观,还会开玩笑,说我们去看他,仪式感不要这么强。”

  豁达、乐观的背后,有着一段不短的生命斗争之路。2018年12月2日,计秋枫敲完这封信的第二天,他身体的各项指标便下降得厉害,在医院进行了抢救。

  “当晚我赶到南京,去医院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十点半了,我先去找医生问了情况,医生的意思是计老师已经到了‘濒临死亡期’,可能随时离开。”计秋枫的学生黎蓉说,“后来我去病房,在他的病床前站了很长时间,愣是没认出来,甚至去找护士问,是不是指错病房了。人特别消瘦,我不敢相信。”

  抢救过来后,计秋枫趁着自己清醒,签下了眼角膜的捐赠书。

  “一开始他在网上看到,说有接受癌症患者器官捐献的病人也得上了癌症。后来,他发现实际上没有这个问题,就放心地捐赠了。”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办公室主任胡正宁告诉记者,“他始终把别人(的位置)放得比较重。”

  “一辈子不愿麻烦别人”

  “一辈子不愿麻烦别人”、“为别人着想”,是记者采访的所有人对计秋枫的共识。即便是在生命的最后,他依旧保持着谦和。

  “他生病后不愿意告诉别人,怕给别人添麻烦。”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党委书记孙江林说,“但仍然有很多人,通过各种渠道得知了消息,来看望他。”

  2018年12月6日,计秋枫身上贴着止痛贴,24小时内打了三针吗啡。

  “在这种情况下,面对每个来看他的人,他还是会微笑、跟别人握手,能说话就拼尽全力讲话。走的时候,他还会两手抬起来拱手。我在旁边看着,特别心酸。”黎蓉叹了口气。她是计秋枫2003级的硕士研究生、2016级博士生。在她眼里,计秋枫和许多学生的关系,甚至可以看作是家人。

  “12月11日,师母执意让我进病房,进去以后,计老师看到我就笑了。师母说,黎蓉在这儿守了你十天了。师母就是想告诉计老师,学生很关心他。”黎蓉回忆。

  “这句话让计老师很内疚,他当时的表情让我看了很心酸,是一种无奈、欲言又止。他对着尹老师(师母)说,‘你让我怎么办呢’,他特别特别无奈,他也不想这样。我就跟他说,计老师,很多同门师兄弟,有这个心也不一定有时间,我做任何事情都是学生应该做的。”黎蓉说,“走的时候,他依旧拱手。”

  2018年12月13日,计秋枫已经说不出话,但意识还是清醒的。黎蓉需要离开南京,回到自己的学校工作,“那是我最后一次见计老师,他还是对我点头、笑,想抬手拱手,但被我制止了。”

  “我有什么理由不工作”

  这是一场持续了两年的病痛。2016年12月,计秋枫被诊断为胃癌。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谭树林说,他特别负责任,生病期间还在正常工作,博士、研究生的开题、答辩一直在参与。中间休息时,实在不行了,就在办公室的沙发上休息会儿。

  “最后一年,他不再教课了,但还带着博士生。博士的课程以讨论为主,他就把博士生叫到家里研讨。”谭树林说。

  “生病之后,我有一次去找他,他在办公室忙着编写一套教材,正在逐字逐句地矫正注释。”黎蓉说,“我劝他生病期间多注意休息,他回答道,这不是一个人的工作,不能因为自己的原因影响其他人。后来他坚持把这项工作做完了。”

  “我有次问他,为什么不安心养病。他说,我有什么理由不工作,我身体挺好的、挺稳定的。他不希望别人为他的健康问题来买单。”黎蓉回忆。

  评阅高考试卷 原则分寸不让

  计秋枫的离去,让不少人对这位“润物细无声”的同事、朋友、老师在待人、工作中的印象清晰起来。

  他是一个正直的同事、严谨的学者、温和的长者。

  谭树林回忆起自己刚进入南京大学当老师的时候,计秋枫是历史系(现历史学院)管本科教学的副主任。江苏省历史科目的高考阅卷工作由南京大学历史系承担,系里会挑选老师、研究生进行阅卷,计秋枫是阅卷组组长。

  “评阅过程中,他一再强调评卷是非常严肃的事情,牵涉考生的终身利益,必须保证质量。”谭树林说,“但还是有一些学生不够重视,一旦发现这种情况,计老师就会很严厉,如果警告之后不改,立刻取消阅卷资格。”

  “2011年8月,我因公去香港,在一家书店发现秋枫与朱庆葆合译的《中国近代史》,摆放在书店最显眼的位置。”孙江林说,“但他很低调。要知道翻译历史著作,没有扎实的知识素养和对基本概念清晰的理解,是很难完成的。”

  尽管对工作非常严谨,但计秋枫平时一直是谦和的形象,“无论和谁,任何时候都是微笑待人。”黎蓉说。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