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追梦音乐人,在这个10平米的舞台排队“打歌”(3)
包括每位音乐人给其他人分发自己设计的歌词纸,也能看到对作品的用心。比如房东的猫是自己手写的歌词,王铮亮甚至用边缘烧焦的纸来增添时光质感等等;在社交平台上,有不少声音希望节目组能出歌词的PDF。
好的音乐人,在好舞台上带来足够优质的作品,把他们的音乐梦唱成一首歌。这样的观看体验,让观众获得了惊喜和感动;在如今新歌难出圈的大环境下,《朝阳打歌中心》也让观众真正对更多好音乐和音乐人有了认知,实现了有效“打歌”。
打造音乐“朋友圈”
让音乐回归音乐
行业老炮火星电台乐队与21岁的李润祺,双双获得三张名片,拿下三、四期第一。火星电台主唱黄少峰拍拍李润祺的肩说:“以后就看你们的了。”
所有舞台结束时,音乐人们已经玩在了一起,黄新淳向陈楚生回忆,当初是因为听到有人弹《姑娘》才想学吉他;王铮亮不无感慨地说起,自己年轻的时候和前辈打交道时的紧张,“根本没有这样的环境”。两代音乐人用音乐为语言,读懂了彼此的热爱和价值观。
回想起第三期开头黄新淳和赵让的“局促”现场,他们的变化或许能让观众更好地理解苏醒为什么将《朝阳打歌中心》形容为音乐人的“朋友圈”。
他们可以彼此交流,碰撞出更多火花。再就业男团现场拿起吉他,把火星电台的《满满的焦虑》改成了节奏摇滚,火星电台马上当面点赞;也会基于对彼此的认同产生合作的机会,宋宇宁、杨默依和火星电台等还亮明了制作人身份现场“拉活”。
观众能感知到的是,这些爱音乐、懂音乐的人形成了一个良性的节目氛围,不但能理解彼此对舞台的执着和创演难度,也能从专业层面互相欣赏作品。
颇具专业性的互评还会成为观众导赏。宋宇宁《未来的未来》唱罢,苏醒就点出结尾三个“不该”用了不同的语气,感慨“后生可畏”;王铮亮温暖的嗓音,也会让杨默依赞扬“气声处理真的太细腻了”。吴宇恒、赵让等下场时,其他音乐人甚至会齐唱他们歌曲的主旋律去迎接。
这不仅是个“朋友圈”,更是一个包容多种音乐类型和代际差异,把音乐作为精神血缘的“家”,允许音乐人们放飞自己的热爱和梦想,也能在交流中获得认可和进步。
这种氛围是许多观众感到舒适和治愈的关键原因,也是节目用心打造的结果。
《朝阳打歌中心》没有紧张的赛制,并减弱音乐人的PK氛围,最终是通过音乐人彼此互赠名片的数量做一排名,而这种来自“朋友圈”的点赞,才是对作品价值和音乐性的最大肯定。“去竞技化”的设计让观众更加舒适,也更专注音乐。
(责任编辑:admin)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