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上BBC的58岁斗鱼一姐:乔碧罗殿下!(2)
这场“后台前台化”的意外中,隐藏在神秘面纱下的虚假不仅是表面意义上的“欺诈”,也是表演者在完成自我展演的过程中,对自我真实性、个性、主体性和生活私密性抛弃,和对观众的持续性的认同驯化与审美剥夺。
03
在泥潭中挣扎的女主播
乔碧萝曾在直播间公开表明,粉丝数过十万就露脸,并且网上还流传着“十万块见一面”的截图。在该截图前,乔碧萝特意注明“女主播≠性工作者”。
乔碧萝在斗鱼发布“十万见一面”帖子
斗鱼平台关于主播行为、着装规范的若干条规定显示,女性的身体通常被认为是不洁的、是过于性感的,与男性的身体活动相比,女性的身体常常受到双重标准的规约。
对女性来说,性行为仍然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污名来源。直播尤其是网络女主播被污名化,性侮辱是一种不证自明的表述方式。
艾媒咨询:在线直播主流平台头部主播画像
有学者通过田野研究分析显示,网络主播们认为,局外人对女性网络主播的污名化,是基于这样一种误解:即女主播对女性的性取向缺乏适当的羞耻感,并造成了网络主播自我污名的伦理困境。
类似于乔碧萝这样的“自我定价”行为,不仅是一种表面的自我物化。在打赏的金主面前,女性主播非但无法反抗,还必须通过公开感谢等互动行为赢得对方好感,以培养粉丝粘性。
不幸的是,去标签化运动还未真正开展过,所有微弱的反抗实践都在金钱与权力面前被反弹与消解。 对于女性主播来说,她们是矛盾的集合体,一面希望自己被真正尊重,一面无法拒绝以价格来衡量的好感。秉持着“没有人会和钱过不去”以及“忍一时风平浪静”的思想,一个个精致顺从的商品化女主播正在被批量制造。
04
影像操纵与被凝视的观众
网络直播间的互动行为,高度契合了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提出的提出互动仪式链理论。
乔碧萝露脸的第二天,直播继续,即使主播不在的时候,弹幕依然充满了调侃性的话语。讽刺这个“大妈”“骗子”,似乎成了一项全网娱乐活动。
B站关于乔碧萝的恶搞及鬼畜视频
狂轰滥炸的弹幕语言,眼花缭乱的礼物,使个人的心理表达变成集体情绪,连续的观看和表达,凝聚为情绪和心理能量,塑造了成员身份认同。
来自弹幕对“奶奶”的调侃
乔碧萝“原形毕露”后,小众的凝视演变成大众的狂欢。不淡定的不仅是她的粉丝,各种戏谑性的段子、鬼畜视频和嘲讽成功突破圈层,点燃了全网关爱娱乐的热情。
只是,作为热点的乔碧萝很快就会被人遗忘,而被现代技术、工具理性和经济利益所支配的消费日常仍在加速异化,人们依然会陷入影像化、欲望化的牢笼而迷失其方向。
当虚假褪去,美丑分明,数字影像下的真实如何定义?其叙事还存有一丝知性和诗意吗?
(责任编辑:admin)